核心症状: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、闷胀性疼痛,疼痛可沿左肩、左臂内侧放射至无名指,部分患者伴随胸闷、气短、心悸;尤其在爬楼梯、快走、情绪激动或寒冷天气外出时,症状会明显加重,休息 3-5 分钟或平复情绪后可逐渐缓解。
中医分型症状:医院中医团队根据患者症状差异,将冠心病分为四大证型,各型表现独具特点:
气滞血瘀型:疼痛呈刺痛感,位置固定不变,夜间睡觉时疼痛易发作,部分患者舌面会出现瘀点或瘀斑,脉象偏涩;
痰浊闭阻型:除胸痛外,还伴随胸闷如 “压重物” 的憋闷感,日常易痰多、身体困重,舌苔白腻,脉象偏滑;
寒凝心脉型:遇冷风、吃生冷食物后症状突发或加重,疼痛较剧烈,常伴随手脚冰凉、面色苍白,舌苔淡白,脉象沉紧;
气阴两虚型:疼痛多为隐痛,反复发作,日常易疲劳、心慌,活动后症状更明显,部分患者会有口干、失眠的情况,舌苔偏薄少,脉象细弱。
情志失调:长期处于焦虑、抑郁或易怒状态,会导致肝气郁结;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,肝气郁结则气血不畅,久而久之瘀血阻滞心脉,引发胸痛;
饮食不节:经常吃油炸、肥肉、甜食等油腻食物,或长期饮酒过量,易滋生 “痰湿”;痰湿质地黏稠,会附着在血管内,阻碍气血流通,最终诱发冠心病;
寒邪侵袭:冬季寒冷天气外出不注意保暖,或夏季频繁吹空调、吃冰饮,寒邪会侵入体内,导致心脉收缩、气血凝滞,进而引发疼痛;
年老体虚:随着年龄增长,人体肾气会逐渐衰退;肾是 “先天之本”,肾气不足则无法滋养心阳,导致心脉失去温煦,气血运行变慢,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。
辨证用药:根据患者证型精准开具中药方剂 —— 气滞血瘀型用 “血府逐瘀汤”(含桃仁、红花、当归等药材),帮助活血化瘀、疏通心脉;痰浊闭阻型用 “瓜蒌薤白半夏汤”(含瓜蒌、薤白、半夏等),化解痰湿、宽胸止痛;寒凝心脉型用 “当归四逆汤”(含当归、桂枝、细辛等),温经散寒、通利血脉;气阴两虚型用 “生脉散”(含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等),益气养阴、养心安神。所有中药均由医院中药房按规范煎煮,确保药效稳定。
外治辅助:配合针灸与艾灸治疗 —— 针灸选取内关穴(腕横纹上 2 寸,缓解胸闷)、膻中穴(两乳头连线中点,理气止痛)、心俞穴(背部第 5 胸椎旁开 1.5 寸,调理心气),每周治疗 3-4 次,每次 20 分钟;针对寒凝心脉、气阴两虚患者,额外增加艾灸神阙穴(肚脐)、关元穴(下腹部脐下 3 寸),通过温热刺激温通心脉,改善血液循环。
日常调理:为患者定制专属康复建议 —— 气虚明显者,推荐用黄芪 15g、五味子 10g 煮水代茶,每日 1 剂;血脂偏高者,建议食用山楂 15g、枸杞 10g 与大米同煮的粥,每周 3-4 次;同时指导患者练习八段锦中的 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 动作,每日练习 15 分钟,通过温和运动增强心肺功能,辅助病情恢复。
急性发作时:患者需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,出现剧烈胸痛、呼吸困难时,立即含服 10-15 粒,并及时联系医院就诊;
稳定治疗期:建议每 3-6 个月复查一次冠脉 CTA,通过影像学检查监测冠脉血管情况;
日常护理: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,避免吃辛辣、过咸食物;保持情绪稳定,忌过度紧张、愤怒;保证每天 7-8 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