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痛风治疗。无需手术 2025-09-10 10:43:32 返回列表

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关节炎,核心问题是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,引发反复炎症。我国痛风患病率已达 1.1%,且呈年轻化趋势,了解其病因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。

一、痛风的核心病因:尿酸 “失衡” 惹的祸

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,正常情况下,约 70% 通过肾脏排出,30% 经肠道代谢,当 “生成过多” 或 “排泄减少” 时,就会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(男性>420μmol/L、女性>360μmol/L 即为高尿酸血症),进而诱发痛风。

1. 内在因素:代谢与遗传的 “先天影响”

  • 遗传缺陷:约 10%-20% 患者有家族史,比如 “次黄嘌呤 - 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(HGPRT)缺乏症”,会导致嘌呤无法正常回收利用,尿酸生成暴增。

  • 代谢异常:肥胖、2 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 “代谢综合征” 会损伤肾脏功能,降低尿酸排泄效率;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减慢尿酸代谢。

2. 外在因素:生活习惯的 “后天助推”

  • 高嘌呤饮食:长期摄入动物内脏(肝、肾)、海鲜(沙丁鱼、贝类)、浓肉汤等,会直接增加嘌呤摄入,导致尿酸生成增多。

  • 酒精与含糖饮料:啤酒本身含大量嘌呤,且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;可乐等含糖饮料中的 “果糖”,会促进嘌呤合成,是年轻患者的重要诱因。

  • 药物影响:利尿剂(如氢氯噻嗪)、小剂量阿司匹林、部分化疗药,会干扰肾脏对尿酸的排泄,升高尿酸水平。

二、痛风的规范治疗:分阶段 + 长期管理

痛风治疗并非只在 “关节痛时吃药”,而是要分 “急性发作期” 和 “缓解期” 针对性处理,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,实现长期控制。

1. 急性发作期:快速止痛抗炎,避免关节损伤

核心目标是缓解红肿热痛,常用药物有三类:


  •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:如布洛芬、双氯芬酸,是首选药物,能快速抑制炎症,但胃溃疡、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。

  • 秋水仙碱:发作 48 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,小剂量(1.5-2mg / 天)即可起效,避免大剂量导致腹泻、肝损伤。

  • 糖皮质激素:适合对前两类药物不耐受或肾功能差的患者,如口服泼尼松,短期使用(5-7 天)即可,避免长期用引发副作用。

2. 缓解期:降尿酸是 “根本”,预防复发

急性疼痛缓解后(通常 1-2 周),需启动降尿酸治疗,将尿酸控制在目标值(一般患者<360μmol/L,有痛风石者<300μmol/L):


  •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:如别嘌醇、非布司他,通过抑制 “黄嘌呤氧化酶” 减少尿酸合成。别嘌醇需从小剂量(100mg / 天)开始,警惕罕见但严重的 “过敏综合征”;非布司他降尿酸作用更强,肾功能不全者也可使用。

  •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:如苯溴马隆,适合尿酸排泄减少的患者,但需确认无肾结石、肾功能正常(eGFR>60ml/min),同时配合 “碳酸氢钠” 碱化尿液(使尿 pH 维持在 6.2-6.9),避免尿酸在肾脏结晶。

3. 生活方式干预:治疗的 “基础保障”

  • 饮食调整:以低嘌呤食物为主(如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低脂奶),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,避免酒精和含糖饮料。

  • 补水与作息:每天饮水 2000ml 以上(白开水、淡茶水最佳),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;避免熬夜、过度劳累,减少炎症诱发风险。

  • 体重管理:肥胖者需循序渐进减重(每月减 1-2kg),避免快速减重导致酮症,反而升高尿酸。

三、关键提醒:痛风是 “慢性病”,切勿自行停药

很多患者缓解后就停服降尿酸药,导致尿酸反弹、痛风反复,长期可能损伤关节(致残)、肾脏(形成尿酸性肾结石、肾衰竭)。因此,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治疗,定期监测尿酸、肝肾功能,根据结果调整用药,才能真正控制痛风,减少并发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