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关节炎,核心问题是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,引发反复炎症。我国痛风患病率已达 1.1%,且呈年轻化趋势,了解其病因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。
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,正常情况下,约 70% 通过肾脏排出,30% 经肠道代谢,当 “生成过多” 或 “排泄减少” 时,就会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(男性>420μmol/L、女性>360μmol/L 即为高尿酸血症),进而诱发痛风。
高嘌呤饮食:长期摄入动物内脏(肝、肾)、海鲜(沙丁鱼、贝类)、浓肉汤等,会直接增加嘌呤摄入,导致尿酸生成增多。
酒精与含糖饮料:啤酒本身含大量嘌呤,且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;可乐等含糖饮料中的 “果糖”,会促进嘌呤合成,是年轻患者的重要诱因。
药物影响:利尿剂(如氢氯噻嗪)、小剂量阿司匹林、部分化疗药,会干扰肾脏对尿酸的排泄,升高尿酸水平。
痛风治疗并非只在 “关节痛时吃药”,而是要分 “急性发作期” 和 “缓解期” 针对性处理,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,实现长期控制。
核心目标是缓解红肿热痛,常用药物有三类:
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:如布洛芬、双氯芬酸,是首选药物,能快速抑制炎症,但胃溃疡、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。
秋水仙碱:发作 48 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,小剂量(1.5-2mg / 天)即可起效,避免大剂量导致腹泻、肝损伤。
糖皮质激素:适合对前两类药物不耐受或肾功能差的患者,如口服泼尼松,短期使用(5-7 天)即可,避免长期用引发副作用。
急性疼痛缓解后(通常 1-2 周),需启动降尿酸治疗,将尿酸控制在目标值(一般患者<360μmol/L,有痛风石者<300μmol/L):
抑制尿酸生成药物:如别嘌醇、非布司他,通过抑制 “黄嘌呤氧化酶” 减少尿酸合成。别嘌醇需从小剂量(100mg / 天)开始,警惕罕见但严重的 “过敏综合征”;非布司他降尿酸作用更强,肾功能不全者也可使用。
促进尿酸排泄药物:如苯溴马隆,适合尿酸排泄减少的患者,但需确认无肾结石、肾功能正常(eGFR>60ml/min),同时配合 “碳酸氢钠” 碱化尿液(使尿 pH 维持在 6.2-6.9),避免尿酸在肾脏结晶。
饮食调整:以低嘌呤食物为主(如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低脂奶),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,避免酒精和含糖饮料。
补水与作息:每天饮水 2000ml 以上(白开水、淡茶水最佳),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;避免熬夜、过度劳累,减少炎症诱发风险。
体重管理:肥胖者需循序渐进减重(每月减 1-2kg),避免快速减重导致酮症,反而升高尿酸。
很多患者缓解后就停服降尿酸药,导致尿酸反弹、痛风反复,长期可能损伤关节(致残)、肾脏(形成尿酸性肾结石、肾衰竭)。因此,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治疗,定期监测尿酸、肝肾功能,根据结果调整用药,才能真正控制痛风,减少并发症。